弟子规

《弟子规》将诵读经典与习字、治学、修身融于一体,教导人们勤学诵读并落实在生活当中,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培养敦厚善良的心性。它注重家庭教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是待人处事的道理与具体方法。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原文】
 
年①方②少③,勿饮酒。饮酒醉④,最⑤为丑⑥。
 
【注释】
 
①年:原指年成,后由除年兽的故事引申为一年到头的年份,这里指年纪。
②方:这里用作副词,表示方才、刚刚。
③少:原指幼小,后引申为年幼的,此处指年轻时期。
④醉:本义指喝酒过度后的状态,有过度沉迷、用酒腌渍等释义,这里表示喝酒过量。
⑤最:原指侵犯而获得,后多表示程度上的极致,此处指最是。
⑥丑:这里指形态难看。
 
【白话翻译】
 
年纪还小的时候,不要喝酒,人在喝酒过度后,烂醉如泥的情态最是丑陋。
 
【解释】
 
古代文人喝酒的不少,朋友间相互酬酢宴饮、宾客间欢庆恭贺都离不开酒,可以说,中国的酒文化与酒桌文化是相伴而生的,历史实在悠久。
 
不过,文人历来都是倡导喝酒要节制的,因为喝醉酒后,人的意志会变得薄弱,容易出丑,这显然是不符合儒家思想随时随地都要端庄守礼的准则的。
 
实际上,单从个人身体健康方面而言,也不宜过度饮酒。所以,青少年不宜喝酒,成年人哪怕喝酒也要节制。
 
【解读】
 
潜时不学用时悔,醉后狂言醒时悔
 
《小窗幽记》中曾用“人生四悔”来概括人的一生会有的遗憾:富时不俭贫时悔,潜时不学用时悔,醉后狂言醒时悔,安不将息病时悔。也就是说,富裕的时候不节俭变贫穷了后悔,该学习时不学习需要学问时后悔,喝醉酒后大放厥词清醒了后悔,该休息时不休息生病了才后悔。其中,喝醉了酒后失去常性是很多人都曾经历过的事情,酒醒后人们往往为自己做过的疯狂举动懊悔不已。
 
酒能让人忘忧,但它并不是个好东西。三国时期经学家王肃在《家戒》中指出“夫酒,所以行礼,养性命欢乐也,过则为患,不可不慎”,意思是说,酒是为了对别人表示敬意,是为了怡养自己的身心、增强欢乐气氛的,但如果过量饮酒,反而成了祸害,甚至会给人带来灾难,所以一个人在喝酒上不能不慎重。因此,历朝历代的人都会教育自己的子孙要慎重饮酒。
 
在浙江省浦江县,曾经有一个历经宋、元、明三朝三百多年时间,相继十五代人同财同食、和睦相处的大家族,这个家族就是曾被明太祖朱元璋亲赐“江南第一家”的郑氏家族。郑氏家族有着严格的家规,其中一条就是:“郑氏子孙年纪不到三十的,不许喝酒,壮年时可以少喝些,但不能贪杯酗酒,吵嚷喧哗,不顾尊长,谁违反这一条例,就要用棍子打、鞭子抽以示惩戒。”这或许也正是这个大家族得以历经几百年而人丁兴盛的原因,每位族人都节制守礼、恪守祖训家规,自然就人心齐聚,家业兴旺。
 
酒还给严肃的历史添加了不少有趣的逸闻佐料。据说三国的时候,魏国的太傅钟繇有两个聪明的儿子,一个叫钟毓,一个叫钟会。
 
一天,钟繇见哥俩在玩喝酒的游戏,他装着没看见不吱声。只见钟毓先起身施礼,然后举杯一饮而尽;而钟会举起杯一饮而尽,并不曾行礼。后来钟繇问儿子:“喝酒为什么要施礼?”钟毓说:“饮酒是礼仪之一,所以要先施礼再喝酒。”钟繇又问钟会:“喝酒为什么不施礼?”钟会回答说:“偷酒喝不合乎礼,再施礼就是自欺欺人。”钟繇听了不禁笑起来,不能不点头称是。
 
酒风最盛行的当属魏晋时代,“竹林七贤”中的刘伶因嗜酒如命扬名至今。刘伶为人豁达洒脱,非同一般。当时民间盛传“天下好酒数杜康,酒量最大数刘伶”,他的一生几乎就是与酒相伴的。实际上,刘伶是个矮子,容貌又甚为丑陋,但他才气过人,从不随意与人交往,不过自从认识阮籍、嵇康之后便认定为知己。以嗜酒、豪饮而闻名于世的刘伶,积毕生之愿写下了著名的《酒德颂》,颂扬以饮酒为荣、酗酒为耻、唯酒是德的饮酒思想。所以,连喝酒喝出高度、喝出水平的人都说不能酗酒,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在饮酒的时候不节制呢?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型世言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