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成书于清朝,全文共1080个字,作者是清朝的秀才李毓秀。《弟子规》在李毓秀手中诞生之初并不叫《弟子规》,而是叫《训蒙文》。后来经过一位名叫贾存仁的先生修订后,才正式定名为《弟子规》。

李毓秀以《训蒙文》作为授课教材进行教习之后,前去听课的人很多,学堂门外满是学生与访客的脚印,他也因此被人尊称为李夫子。当时的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学。他是清初著名的学者、教育家,他的著作还有《四书正伪》《四书字类释义》《学庸发明》《读大学偶记》《宋孺夫文约》《水仙百咏》等,现分别藏于山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

《弟子规》的内容源自《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详细列出了为人子弟者在家、求学、出外及待人接物应有的礼仪和规范。

《弟子规》将诵读经典与习字、治学、修身融于一体,教导人们勤学诵读并落实在生活当中,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培养敦厚善良的心性。它注重家庭教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是待人处事的道理与具体方法。

《弟子规》语言流畅,三字一句,两句一韵,接近白话,读诵时朗朗上口,有利于人们培养语感、陶冶情操,能为学习其他经典和文化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