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原文】
 
步从①容②,立端③正④。揖深⑤圆⑥,拜⑦恭敬⑧。
 
【注释】
 
①从:原指依从、跟从,也有参与、次要等释义,这里指的是不慌不忙的样子。
②容:本义指装东西的器皿,即容器,后引申为容忍、允许等释义,此处指淡定的模样。
③端:原指站得笔直端正,后引申为品行端方、端着东西等词义,这里表示端庄。
④正:本义指统一天下,有校正、纯正、正当等词义,此处表示笔直。
⑤深:本指河流的名字,后多用来表示深度、深刻、深入等词义,此处表示幅度大。
⑥圆:原指一种图形,后引申为圆满、圆滑、圆熟等义,这里指的是圆形。
⑦拜:指朝拜、作揖行礼。
⑧敬:本义指谨慎、自省,后引申为敬奉、恭敬、敬畏等词义,此处指尊敬、敬重。
 
【白话翻译】
 
走路时步履要淡定从容,站立时要立得笔直端正,作揖时要深深鞠躬,拜奉时要恭敬顺从。
 
【解释】
 
弟子规》要求我们走路时要昂首阔步,不要蹑足不前;站立时要直立如松,不要歪倚斜靠;作揖时要深躬到位,不要敷衍了事;拜见时要恭顺端敬,不要轻率随意。
 
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见人待客时需要注意的礼节与规矩,要时刻谨记。如果将这些礼仪常识都抛诸脑后而置之不理,那在社会上进行人际交往时往往很难受到欢迎。
 
虽然当今社会已经不时兴见面打躬作揖,但是基本的问候和招呼还是十分必要的。虽然作揖已被问候代替,但其诚恳恭敬的核心还是不变的,所以问候时要真诚,切忌敷衍,更不能忽略无视。
 
【解读】
 
礼节者,仁之貌
 
《了凡四训》里面说道:“大都吉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意思是说,通过一个人的举止礼仪能够看出这个人的运势吉凶。虽然这种说法有些片面,但也从侧面说明了举止礼仪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一个人若姿容仪态优雅,那一定会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分外吸引别人的眼球。北周时期的长孙俭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长孙俭的原名叫长孙庆明。他年少时就为人端正,品德高尚,神情严肃,虽然在自己家里,仍能整天端庄稳重。周文帝非常敬重他,赐他改名为俭,以表扬他高洁的操守。后来,长孙俭当上了尚书。有一次,他和群臣一起坐在皇帝身旁陪侍时,周文帝对左右的人说:“这位尊公举止沉静文雅,我每次和他说话,总会肃然起敬,生怕自己会有所失态。”连自小深谙礼仪训蒙的皇帝在他面前都感觉到压力,可以想见长孙俭的仪态是何等得出色。
 
后来,在荆州地区刚归服时,周文帝授命长孙俭统领三荆等十二州。因为荆州是蛮荒之地,民风尚未开化,年轻人不知尊敬长辈,所以周文帝便派出这个在文明礼仪方面出类拔萃的人物去广开民智,传授礼仪。在长孙俭的辛勤劝导下,当地的民风确实大为改观,官吏和人民纷纷感激地上书陈请,为长孙俭建造清德楼,立碑赞颂他。长孙俭用自己完美的礼仪促进了当地的文明教化,可见礼仪本身的影响力之大是不可估量的。
 
还有一位同样品行高洁、礼仪周到的人在此值得一提,他便是张湛。张湛为人守礼、严肃、恭敬,非常尊崇礼节,当地人都以他为榜样。东汉建武二十年张湛拜相,任大司徒。张湛的言行举止都有定规,符合礼节,即使一人深居家中,也必定修饰仪容,即使遇见妻儿,也像严肃的父母。在乡亲们面前,他言谈谨慎,表情庄重。有人说他虚伪做作,张湛听后笑着说:“我确实是做作,但别人做作是为了做坏事,而我却是为了做好事,这难道不可以吗?”
 
张湛曾历任太守、都尉、左冯翊等职,他任职期间用礼仪教化百姓,使官员百姓都能知礼守礼,使政治教化得到普遍推行。张湛有一次请假回到平陵,看到县衙大门就下马步行,主簿劝他说:“您地位尊贵,德高望重,不应该自轻。”张湛说:“《礼记》上说‘下公门,轼辂马’,孔子在乡亲们面前也总是恭敬和顺的。我在家乡应该尽到礼数,怎么能说是自轻呢?”虽然只是只言片语,但张湛的君子仪态可见一斑。张湛时刻以身作则,无论人前人后都注意自己的言行,积极用礼仪教化百姓,为“礼”的发扬和传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礼记》中有“礼节者,仁之貌也”的说法,这种说法认为尊崇礼节是有德行的人应具备的表面素质。也就是说,虽然“礼”往往是内化于心的东西,但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外化于行地将其表现出来。不过,真正知礼端方的人的气质往往如暗香浮动的桂花一般,无须刻意留心,不语而香飘万里。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