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对①饮食,勿拣②择③。食适④可,勿过⑤则⑥。
【注释】
①对:原指相对、答复等义,这里指的是对于、针对。
②拣:本义指用手进行分类挑选,后引申为捡起、选择等释义,此处指挑挑拣拣。
③择:原指拣选,后引申为选择、挑剔、捉住等词义,这里指挑嘴。
④适:本义指去往,后泛指合适、舒适,此处指适度、适中。
⑤过:原指经过,有过错、过去、过程等释义,这里表示过度、超过的意思。
⑥则:本义指法则,后引申为规律、等级等词义,此处指准则。
【白话翻译】
关于吃喝的东西不要挑挑拣拣,食量也要注意适可而止,不要超过应有的准则。
【解释】
《
弟子规》主张在生活上保持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不能浪费,更忌奢侈,不要过度追求口腹之欲,而要注重养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许多的小孩养成了挑食的坏习惯,这是需要改正的。吃饭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满足身体补充能量的需要,所以要荤素结合,要营养搭配。如果一味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吃饭,那带来的后果则会是身体内的营养不均衡,如吃肉过多显得肥胖,营养不足过于瘦弱等,这些都不利于身体的健康。所以,我们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同时要保持俭朴的生活作风。
【解读】
奢则不孙,俭则固
孔子说:“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宁固。”意思是奢侈会使人产生傲慢的心理,超越礼制的规定;节俭则会让人显得寒酸。但与其显得傲慢且超越礼制,那我宁可让人觉得自己寒酸。可见,孔子的主张是:宁肯守着清贫的生活,也要保持节俭戒奢的生活习惯。
孔子的这一主张也影响了他的学生,像曾子就对自己老师的教导谨遵恪守。有一次,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使者来拜见他,并表示要送他一块封地,说:“请用这块封地来置办一些衣服。”曾子婉拒了。
那人回去禀报鲁国国君后,国君命令他一定要请曾子收下,于是使者又返回来请求曾子收下那块封地,但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您伸手向人要的,是别人主动给您的,您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畏惧人家;馈赠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接受者产生傲慢之心。即使国君赠送东西给我没有傲慢之心,我又怎么能没有畏惧之心呢?”最终曾子还是没有接受那块封地。
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后,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气节的。”正所谓“吃人嘴短,拿人手软”,如果无功受禄,那等待我们的将是寝食不安。因为接受物欲诱惑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判断和选择,所以我们应该坚定信念,保持俭朴的生活习惯。
保持俭朴的生活习惯是许多大家宗族的家训课程。北宋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光对其儿子司马康的教育就是其中的典型。
司马光曾经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训俭示康》,专门教育他的儿子司马康要厉行节俭。
他在文中语重心长地说:“我本出身于贫寒的人家,世世代代秉承清清白白的家风。我的本性也不喜欢豪华奢侈,自打孩提时代起,当长辈们把饰有金银的华美衣服穿在我身上时,我总是又害羞又难为情地脱去不要它。二十岁那年,有愧于取得进士之名,在朝廷举办的新科进士宴会上,只有我不愿意把花插在帽檐上。同科考中进士的人劝我道:‘这是皇上御赐的花,不能不戴。’我才勉强把花插在帽檐上。平生穿衣服只要能挡住风寒即可,吃饭只求填饱肚子就行,当然我也不会故意穿肮脏破旧的衣服,做些有悖世俗的事情来沽名钓誉,吃饭穿衣只是顺着自己的性情罢了。如今许多人以奢侈浪费为荣,而我的内心却以俭约朴素为美。不少人嘲笑我没见识,我却不以为然,反而回应他们:孔子说:‘与其显得傲慢、超越礼制的规定,宁可让人感觉寒酸。’孔子又说:‘因为节俭、约束自己而犯下过错,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孔子还说:‘有学识的人志在追求真理,那些以吃得不好穿得不好而自认为丢脸的人,是不值得与他们探讨问题的。’古代的人以节俭为美德,现在的人却因为节俭而对人加以非议。咦,这不是怪事嘛!”
在司马光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后来,他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誉于后世。显然,司马光以身作则的俭朴教育是成功的。
三国时期诸葛亮也曾告诫他的儿子说“俭以养德”,即节俭是用来培养品德的。古人还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意思是说节俭是一切好的行为中所共有的德行,奢侈是一切不良行为中最大的恶行。
正所谓“欲壑难填”,人一旦有了追求奢华之心,有了享受物质生活的强烈欲望,那么人的欲望就永远无法满足。一个内心充满着对优越物质生活强烈渴望的人,极易走入歪门邪道,渐渐成为被人所不齿的小人。
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不要做被欲望控制的傀儡,平时要多注意养生与锻炼,积极打造强健有力的体魄来迎接美好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