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亲爱我①,孝何②难③。亲憎④我,孝方⑤贤⑥。
【注释】
①我:本义为武器,后多用作人称代词,此处指自己。
②何:什么。
③难:本义是被困住的鸟,后引申为灾祸、费劲,此处指困难。
④憎:原指讨厌,此处指厌恶、憎恨。
⑤方:这里用作副词,指刚才、刚刚。
⑥贤:原指有德行、有才能的人,此处指贤德。
【白话翻译】
父母疼爱自己,尽孝哪有什么困难的?父母厌恶自己,还能坚持尽孝,那才是真正的贤德。
【解释】
《
弟子规》要求,为人子女者不能因为父母态度的好坏而改变自己尽孝的初衷。
父母疼爱儿女,儿女当然要尽孝;父母不疼爱儿女,儿女同样也要尽孝。儿女尽孝不能因为父母的态度而有所不同。作为子女,我们要承担起自己奉养父母的责任和赡养父母的义务。
当然,父母如果疼爱我们,那我们的孝心也会加倍,会对父母奉献出自己所能奉献的一切。因此,有的时候,难不在尽孝,也不在父母疼爱自己的时候尽孝,而难在父母憎恶自己的时候,还要坚持尽孝。
【解读】
父母恶之,劳而不怨
《
孝经》中说:“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这句话的含义其实跟“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的道理是一样的。它们都旨在表达这么一个理念,即:无论父母对我们是喜爱还是厌恶,我们都应该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报答父母的栽培之情。不要因父母的态度而改变自己尽孝的行为。
在这一点上,虞舜的做法堪称楷模。虞舜本名姚重华,他的父亲是一个盲人,为人盲目而偏执,对虞舜很不好。虞舜的母亲很早就过世了,父亲给他续娶了一个后母。这个后母自私刻薄,对虞舜毫无慈母之心。后来,后母又生了一个儿子,虞舜的地位就更低了。
尽管如此,虞舜却并不因为他的父亲、后母和弟弟对自己不好而心生怨愤,恰恰相反,他采用的是以德报怨的方式,他认为自己只要做得更好,父亲、后母和弟弟一定会被自己感化,一家人依旧会快乐和谐地相处。
后来,尧帝也听说了虞舜的孝心,他那时正想找一个贤德的人,将自己的帝位禅让出去。因此,他用心对虞舜进行了考察。他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以及自己的九个儿子都派到虞舜的身边去近距离观察他,而那时恰逢虞舜身处水深火热之中。
俗话说,有了后母就有了后爹。虞舜的父亲在虞舜后母的煽风点火之下,渐渐地对虞舜越发不满。有一次,虞舜的父亲借口让虞舜去屋顶修补屋漏处,自己却在下面点起了火,想要烧死虞舜。幸运的是,虞舜在娥皇和女英的提醒下,早就做好了准备。他借助两个硕大的斗笠,两边撑着,跳下了屋顶,从而免受葬身火海之灾。
又有一次,虞舜父亲联合后母,想要把虞舜灌醉,然后将他谋害。这一次,娥皇和女英也早有准备,她们事先让虞舜喝下她们制作的秘药,能够解醉解毒,所以虞舜父亲和后母这一次的阴谋又失败了。
一计不成另生一计,虞舜的父亲后来又叫虞舜去挖井。等虞舜挖到足够深的时候,虞舜的父亲就联合虞舜的弟弟象,一起往井里面填土,想要活埋虞舜。好在始终警惕的娥皇和女英早就在井下挖出了一条通道,所以,虞舜又逃过了一劫。
经过重重波折,虞舜开始深刻地反省自己,他在知道自己的父母及弟弟对自己设下的种种陷害后,感到万分愧疚。他觉得正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好,才会让父亲恼怒自己,让后母嫌弃自己,让弟弟讨厌自己。他每每想到这些,就心痛得难以抑制,但又不想让父母和弟弟见到自己伤心,于是独自跑出去躲在偏僻的小路和田间哭泣。有一两次恰巧被路过的人看到了,他们了解情况后,都被虞舜的孝心深深地感动了。
尧帝也听到了虞舜在遭遇自己父亲母亲和弟弟百般陷害后的表现,他对虞舜以德报怨的方式感到非常满意,他觉得虞舜能够如此宽德仁厚地对待陷害自己的父母兄弟,那一定也能仁德慈善地对待天下子民。尽管如此,尧帝也没有立即把自己的王位传给他,而是叫他学着处理事务,这一学就是20年。在此期间,虞舜往往都能够以身作则,谦让他人,善待老人,积极处理问题,勇敢面对自然灾害。长期考察后,尧帝对虞舜很满意。他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下嫁给他,照顾他的衣食起居,并让自己的儿子辅佐他处理事务。
只是虞舜在接受尧帝的禅让、荣登王位时,依旧感到不开心。他说,即便到了如今,自己已经成为统御一方的王,但他的父母和弟弟还是不喜欢他,那即使成为一方之王又有什么用呢?虞舜推心置腹的这一番话终于打动了他的父亲、后母和弟弟。虞舜的不计前嫌和感念亲恩让他们一家最终和睦相处,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虞舜的精神是可贵的,但不一定适合我们每一个人。我们要学习的是虞舜宽宏大量的孝悌精神实质,并不见得要一味地盲从跟风。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尽好自己应尽的本分,至于他人如何对待自己,那便是他人的事情了。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