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长①呼②人,即③代④叫⑤。人不在⑥,己⑦即到⑧。
【注释】
①长:本义为老,后多用来表示辈分长的、年纪大的,此处意为长辈。
②呼:原指将口中气吐出,后引申为呼喊、呼叫,这里指的是召唤、呼唤。
③即:此处指当即、立即,表示反应迅速、立刻。
④代:这里用作动词,表示代替。
⑤叫:原指高声呼喊,后引申为叫声、招呼等释义,此处指传唤。
⑥在:本义指存在,后泛指位置上的存在,有处于、在于等释义,这里表示存在。
⑦己:原指缠丝的头绪,后假借为“自己”,指代第一人称,此处的意思是自己。
⑧到:本义指达到,又有到时、去往等释义,这里指抵达、到达。
【白话翻译】
长辈呼唤人,应立即代替长辈传唤,要是那人恰好不在,那自己应立即到长辈面前告知,并询问长辈自己能否帮忙。
【解释】
《
弟子规》十分注子对孩子礼仪的培养,小到如何询问,大到如何待客,都有所指导。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千百年来的礼仪规范经过历朝历代的实践改进,变得越发成熟和规范。可以说,留下来的礼仪传统都是通过了重重历史考验的国粹精华。
所以,继承和发扬这些礼仪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使命。当然,学习礼仪规范不能生硬刻板地照做,而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进行升华学习。幸运的是,这些生命力极强的礼仪规范同时还具备极强的适应性,它们对当今社会的道德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因此,我们要善于学习并加以运用。
【解读】
不学礼,无以立
据史料记载,有一年朝廷的科举取士中,八股文的考题是“立鲤”二字。八股文讲究的是破题、承题、起讲,然后入题,所以面对“立鲤”这个相当于现代的高考命题作文的考题,首先要做的无疑是分析题目。这道题目很有意思,它的破题关键点应该在于将“礼”与“鲤”结合,然后由“不学礼,无以立”来承题展开叙述。“立鲤”即“立礼”,不学礼,无以立。古代科举考题向来对“礼”比较偏爱,因为礼仪规范确实是一个社会稳定有序的道德基础。
“不学礼,无以立”的故事出自于《
论语》,故事的主人公是孔子的儿子孔鲤,这一点也是“立鲤”这个考题出得精妙有趣的又一论据。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看见父亲站在庭院里,于是低着头快步走过去。孔子说:“站住,你学习《
诗经》了吗?”“没有。”“不学《诗经》你怎么会说话?”“是。”于是孔鲤退下,跑回去学习《诗经》。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低着头快步走过他身边,孔子说:“站住,学习礼仪了吗?”“还没有。”“不学习礼仪你怎么做人?”孔鲤答:“是。”于是,又退回去学习礼仪。
礼仪遍布人们的生活当中,历史上也有不少为人称道的讲究礼仪的故事。北宋时期,有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杨时,他在高中进士后,放弃了做官,选择继续求学。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
大学问家,也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当时杨时因为仰慕二程的学识,便投奔洛阳,拜在程颢门下,潜心求学,四年后程颢去世,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那时他已年至不惑,但依旧十分注重尊师礼节,醉心于研究学问。
有一次,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因为碰到了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一同前往老师家中求教。当他们来到老师家,见老师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们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也飘满了雪。老师忙把他们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后来,“程门立雪”成了广为流传的尊师重礼的典范。
一直奉“礼”的孔子在生活中也是个十分讲究礼仪的人。有一次,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
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的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快步走上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拜了两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来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住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就像是那龙啊!”孔子正是用自己尊师重礼的行为影响了他的学生,让他的学生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也都变成了尊师重礼的人。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做了皇帝,也依旧对桓荣行学生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尊位,设置桌几,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很久才离开。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有的大臣更是不敢僭越,纷纷去探望桓荣,并都以最高的礼仪拜访。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常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做了妥善安排。汉明帝尊师重礼可见一斑,他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了自己的臣民。
礼仪是需要事事注意、时时坚持的东西。只有讲究礼仪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以礼相待,才能与他人展开友好的交往。因此,不厌其烦地在学习礼仪上多下功夫是十分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