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

《弟子规》将诵读经典与习字、治学、修身融于一体,教导人们勤学诵读并落实在生活当中,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培养敦厚善良的心性。它注重家庭教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是待人处事的道理与具体方法。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原文】
 
无心非①,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②。
 
【注释】
 
①非:不对,错误。
②恶:罪过,罪恶。与“善”相对。
 
【白话翻译】
 
人们没有意识犯下的过错,是错误;但是如果有意去做错事,那就是作恶。
 
【解释】
 
勇者都是知道错误能够改正的人,只有善于改正,才能慢慢减少自己的错误。有些人知道自己错了也不去改正,而且还加以掩饰,这样的人完全是为了面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圣贤其实也犯错误,但是他们和我们的区别在于,他们犯了错误敢于改正。圣贤懂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知道怎么做人,知道怎么做事。我们可以从《弟子规》中领悟很多东西,向圣贤们学习,做知错就改的好人。
 
在人的一生中,会有很多过失,会犯很多错误,如果我们无心犯了错误,有人好心提醒我们的时候,我们要感谢别人,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冒着让我们不开心的风险指出我们的错误,知道自己犯了错,就要好好地改正,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如果我们能够明辨是非,但是还故意犯错误,那这种行为本身就是非常不好的,有意作恶的人,最后自己往往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我们要做心地善良的人,如果自己的心地不够善良,那么也要像那些真正善良的人去学习。要不然,终有一天我们会因为自己犯下的错误终日后悔,终日苦恼,那时就已经晚了。
 
【解读】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错”和“恶”的区别在于是否是有心为之,无心为之的是错误,有心为之的就是恶行。比如你不小心踩到了一样东西,这就叫错误,但是如果你因为怨恨别人,想要发泄自己的不满,想要报复别人,这时候去踩别人的东西,这就是在作恶。
 
三国时期,江苏宜兴有一个少年叫周处,脾气凶暴强悍,任性刚烈,是当地的一大祸害。宜兴有条河,河中有条蛟龙,还有座山,山上有只白额虎,蛟龙、白虎和周处都是当地的祸害,被称为“三害”,而这三害当中,周处最厉害。有的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害相互拼杀最后只剩下一个。周处立即杀死了老虎,紧接着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时浮时沉,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浮沉。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互相庆祝,最终周处杀死蛟龙后,从水中出来。之后,他听说了乡里人以为自己也已经死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后,才明白原来大家实际上也把他当成一大祸害,因此,他有了悔改的心意。
 
后来,在东吴名士陆云的教导下,周处改过自新,不但会经常帮助老人劈柴、耕地、挑水、除草,而且不管谁有困难,他都会尽力去帮助别人。而周处的改过自新没有白费,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赢得了乡亲们的尊敬,成为了三国时期的名臣贤士。
 
春秋时期,晋灵公昏庸无道,滥杀无辜,大臣士季向他进谏。灵公答应得很爽快,说:“我知道错了,我会改的。”士季很高兴地对他说:“有谁会不犯错呢?犯错了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不过,晋灵公却言而无信,依旧残暴,最终被臣下刺杀。历史上也有能改过而终成大业的君主。春秋时期,已经即位三年的楚庄王,自从即位后便白天打猎,晚上喝酒,完全不将国家大事放在心上。他知道大臣们对他如此行为不满意,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谁如果敢劝谏,就判他死罪!”有个叫伍举的大臣对庄王说:“臣这里有一谜题请大王猜一猜。”楚庄王说:“你说吧。”伍举说:“楚国有一只大鸟,身上有着五彩的羽毛,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楚庄王说:“你说的这不是普通的鸟,它不飞则已,一飞便会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定会惊人。你走吧,我明白你的话了。”从那天开始,楚庄王便发奋图强,认真治理国家,渐渐地,楚国强大起来。最后,楚庄王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也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聪明人知错能改,糊涂人有错就瞒。当你发现自己做错的时候,停下脚步就是进步,如果为了所谓的面子或尊严而一意孤行,那么只能一错再错,败得一塌糊涂。
 
“小错不改,酿成大错”,很多小错误的积累,最后让我们犯下更大的错误,会对我们的人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犯了错误,只要好好改正,不再顽固,不再一意孤行,不让错误由小变大,由少变多,我们的人生就会变得越来越好。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型世言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