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若①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②生戚③。
【注释】
①若:如果。
②勿:不要。
③戚:悲伤。
【白话翻译】
当我们的衣服穿着、所吃的食物比不上别人的时候,我们不必因此而悲伤、不开心。
【解释】
我们不要因为衣服和饮食方面不好,比不过别人,就心生悲伤。我们要像真正的君子、像真正要学道的人那样,去羡慕别人的学识、羡慕别人的德学才艺比我们强。
古人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如果我们德行不好,学问做不好,这才是需要我们悲伤和难过的。饮食和衣服这些外在的东西,对于君子来说并不重要,食物可以饱腹,衣服可以遮体,这样就很好,君子当“安贫乐道”。如果总是觉得自己的衣服不够华美,觉得自己的饮食不够精细,那么这样的人是小人,这样的人往往不会在学问上有所成就。我们不能向这样的人学习,要严格地要求自己,把心思用在做学问上,追求真理的道路往往更加充实。
我们要记住“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物质生活给人带去的快乐和享受往往都是短暂的,有些人一味地去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把很多精力都放在买东西和奢侈浪费上,这是不可取的。人生本就短暂,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把有限的精力都放在享受上,生活最后往往是空虚的,过多的消费还会让人入不敷出,所以我们该让自己过上充实的、追求学问的生活。
【解读】
君子当安贫乐道
“君子,当安贫乐道”,圣贤之人更加注重精神世界,注重自己的学识,不贪图享乐,只有具备这样淡泊名利的处世观念,才能在做学问的路上越走越远。
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以乱麻为絮的袍子和穿着狐貉皮袍子的人站在一起却并不觉得惭愧的人,大概只有子路吧?‘不嫉恨别人,不贪求什么,还有什么能比这好?”穿着破旧的袍子与穿高档皮袍子的人站在一起,心中没感觉是不容易做到的,大部分人一看到自己穿的比别人差太多,内心先矮了半截,不自在感油然而生,既嫉恨别人有又期望自己也能有。子路就没感觉,从来不觉得自己比那些穿着华贵的人矮半截,因此难得地受到了老师的表扬。
其实,与贫富差距很大的人站在一起,没有羞愧感,能够泰然自若的孔子学生不只子路,还有原宪。
孔子去世后,他的学生原宪归隐在民间,子贡则当了卫国的国相。有一次子贡大队车马,前呼后拥地扒开高过人的野草找到了原宪住的穷地方。原宪见老同学来了,就整了整身上的破衣服,戴上帽子来见他。子贡觉得他这个样子很丢人,就说:“你这个样子难道不丢人吗?”原宪说:“我听说,没有钱的叫作穷,学习了道理而不能应用的叫作丢人。像我这样,是穷,不是丢人。”子贡听了原宪的话后很惭愧,闷闷不乐地离开了,他终生都为说过的这句错话而感到羞愧。
原宪还当过孔子的管家,后来和同是孔子学生的子贡差别那么大,一个是卫国的国相,一个是穷乡僻壤中的老百姓;一个是既富且贵,一个是既穷且贱。原宪却丝毫没有自卑感,泰然自若,这值得我们学习。
《
弟子规》中“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这四句,是说我们每个人都该重视自己的内心、内在,重视品德、学问,重视自己这些方面的培养,而当我们的衣服和饮食不如别人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感到悲伤,不应该感到难过,外在的东西并没有那么重要。很多人都喜欢和别人攀比,我们应该明确的是,我们该攀比的是什么,我们应该攀比的并不是衣服和饮食,而是“德学才艺”。盲目的攀比,只能造成我们内心失去平衡,最后还会出现更大的问题,所以觉得自己德学方面不如人的时候,就该用一种正确的心态发奋图强,努力追赶别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君子处于不好的环境中时,也不会心生抱怨的情绪,君子当与世无争,自在安然,追求
儒家之道本身就是快乐的。君子总是可以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总是那样的心平气和,对自己的追求,总是有所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