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原文】
 
亲有疾①,药②先③尝④。昼⑤夜⑥侍⑦,不离⑧床。
 
【注释】
 
①疾:泛指疾病,后引申为快速、疼痛、嫉妒等释义,此处指病痛。
②药:本义为祛除病痛的物品,后泛指治病药草、药材等,这里表示药物。
③先:多指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此处指的是事先。
④尝:本义指用舌头辨别滋味,这里引申为品尝。
⑤昼:此处指白天,与“夜”相对。
⑥夜:原指黄昏、天黑,这里表示夜晚。
⑦侍:本义是陪侍在长者身旁,此处指侍奉。
⑧离:本义指黄鹂,后引申为分离、离散,这里指离开。
 
【白话翻译】
 
父母生病了,要为父母事先品尝下药物的味道。日夜都在父母身旁服侍,不离开父母所在的坐榻。
 
【解释】
 
父母患病无疑是最考验子女孝心的时候。正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无论多有孝心的人,要长年累月地在父母病床前侍奉,显然是很难做到的。但父母都日益年迈,患病的情况往往时有发生,所以为人子女者应该尽量多关心父母。
 
放任自己的父母沉疴在床,那显然是不孝的。因此,在父母患病的时候,子女要在内外两方面对自己的父母进行照顾。所谓在外方面,就是指随时关心自己父母的病情,为父母抓药熬药,陪床送饭。所谓在内方面,就是指要在精神上多关注父母的情绪。年事已高的父母,往往对自己的病特别敏感,也容易孤独。
 
所以,为人子女者应该时常陪伴在父母的病床前,跟父母聊聊天,为父母解解闷,不让父母闲得无聊而去瞎想。坚持做好以上两点便是病床前最好的“孝”了。
 
【解读】
 
久病床前有孝子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面对沉疴经年的父母,的确很少有人能始终如一地在病床前服侍。但这也并非绝对,早在汉朝时期,就有一位孝子,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久病床前是可以有孝子的。这位孝子的身份还不低,他就是汉文帝。
 
汉文帝叫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刘邦在位时被封为代王。他的亲生母亲是薄太后。汉文帝即使在继任皇位以后依旧对自己的母亲尽心奉养,毫无懈怠。汉文帝的母亲经常生病,有一次甚至久病不起,一直病了三年。
 
在这三年期间,汉文帝始终守在病床前,没有睡过一个好觉,所有入口的汤药,都要自己先为母亲尝一尝,确认不烫了以后,再亲自喂给母亲喝。凡是没有经过自己口的汤药饭食,汉文帝坚决不允许给母亲吃。就这样,一日三餐,每日汤药,都是汉文帝亲力亲为地服侍着生病的母亲,一直坚持了三年,直到母亲痊愈了为止。
 
汉文帝的这一孝行不仅感动了他的母亲,更感动了无数百姓。更难得的是,他贵为九五之尊,在自己母亲面前却跟所有黎民百姓一样,以儿子的身份极尽孝顺,引得天下百姓纷纷赞许与效仿。整个社会的风气也被带动得充满“孝”的氛围。于是,不孝的人,就会被人指责;孝敬的人,就会被人称颂。
 
可见,汉文帝在对自己母亲孝顺的同时,也给所有子民树立了榜样。后来,他的仁孝之名广播天下,最终开创了“文景之治”这样的繁华盛世。
 
其实,久病床前有孝子的内核不过是对自己的亲人朋友始终不离不弃的精神,它不仅可以体现在子女对父母的“孝”上,也可以体现在兄弟对兄弟的“悌”间。
 
据说,晋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颜含,他有一个哥哥叫颜畿,患病好几个月都不能说话。为了能够照顾好自己的哥哥,颜含闭门谢客,隐入山中。他每天亲自给哥哥侍奉汤药,十三年都没有出过门,始终陪伴在哥哥身边照顾他。如此尽心尽力,就算对待自己的父母也就是这样了吧?
 
疾病往往能够检验出世态炎凉和人心冷暖。作为子女,我们应该在父母患病最需要自己的时候,尽心尽力地去侍奉,这其实也是为人子女者最需要做的事情。它同时也是区别陌生人和亲人之间的重要标志。陌生人并没有义务照顾你的父母,而对于为人子女者有,这种孝行其实也正是亲情的维系之所在。所以,久病床前是有孝子的,也是该有孝子的。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